这是描述信息
搜索

学院新闻

新闻分类
这是描述信息

寒假“返家乡” |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十一)

2025-02-19 00:00:00

概要: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

挺膺担当

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心得

 

 

薛波

参与帮助社区老人掌握智能手机的社会实践,对我而言是一段充满挑战却又无比珍贵的成长旅程。从项目的策划筹备,到最终圆满结束,这段独特的经历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更让我对社会实践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知。

要把复杂的智能手机知识转化为老人易于理解的内容,并非易事。我仔细规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从手机界面基础认知,到微信视频通话、线上支付等功能操作,都搭配生动实例和详细讲解。实际教学中,面对老人理解能力有限、接受速度慢的情况,我不断调整方法,耐心重复讲解,学会了换位思考,站在老人角度思考问题。

当看到老人们从最初对智能手机的抵触和迷茫,到能够熟练地与远方的家人视频通话,自信地在超市完成线上支付时,那份涌上心头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我深刻意识到,个人的一点点努力,都有可能成为他人生活中的一束光。这种付出与收获的体验,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服务社会的决心。

这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公益活动,更是我人生路上的重要一课。它全方位地提升了我的综合能力,让我在设计、教学、沟通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懂得了关爱他人、回馈社会的真正价值,让我在今后的人生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承担社会责任,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未来,我渴望继续投身于这类意义非凡的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温暖,让更多的老人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我也期待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充满爱的社会。

 

 

严可

在村委会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参与了慰问留守老人的实践活动。这不仅为我的假期生活增添了丰富的内涵,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关爱老年人的重要性。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曾经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如今在晚年时期,尤其需要我们的关爱与陪伴。

走进老人家中,眼前的景象令人心酸。老人们孤独地坐着,眼神中透露出寂寞与期盼。与老人交谈如心灵的对话,他们分享的人生故事如厚重的历史书籍,让我领略到课本外的知识与智慧。老人们的话语满是对远方子女的思念,同时也展现出对生活的坚韧与乐观,令我敬佩。我深刻感受到亲情的重要性和生活的艰辛。在实践中,我尽力帮助老人。细心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耐心倾听,还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举动换来了老人们的笑容和感谢,让我体会到奉献的快乐。此次活动让我意识到,关爱老人是整个社会的义务。老人曾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如今年岁已高,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我们应共同努力,营造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作为学生,我们应多参与此类实践活动,将关爱老人的行动落到实处。在物质上送去生活必需品,在精神上关注老人的需求,常陪伴、多倾听。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收获了成长,对责任与关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段经历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我将把关爱与责任融入日常生活,传递爱与温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让留守老人感受到关爱与陪伴,愿每个人的晚年都能幸福安康。

 

 

杨晨

这个寒假,我带着期待与思考回到家乡,参加了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短短五天的实践经历,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的发展脉络,更深刻感受到青年人在基层实践中肩负的责任。

在林海村村委会参与工作时,我主要负责档案整理、政策宣传等。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基层治理,体会到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需要极强的耐心与细致。例如在协助办理社保手续时核对上百份材料,发现数据误差需反复沟通,深刻感受到基层工作的不易。通过走访留守老人,听到了许多关于家乡的故事。一位奶奶对我说:“现在村里搞得比以前好多了,什么好政策都上门讲解”。曾经以为家乡发展滞后,但实践中发现数字政务普及让村民办事更便捷,生态农业项目悄然兴起。这让我意识到,青年看待家乡既要有批判性思考,也要有发现机遇的眼光。

从最初不敢与村民主动交流、PPT制作生疏,到后来能够独立完成调研报告、组织小型活动,我学会了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沟通,也锻炼了数据分析、团队协作等能力。看到基层干部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推进危房改造日夜奔波,听到老乡说"希望更多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我深感青年不应只是家乡发展的旁观者,更应成为参与者。

我将把实践中的观察转化为学术研究的课题,例如关注乡村文旅融合、基层治理数字化方向。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家乡故事,让更多人看到这片土地上的坚守与希望。

返乡实践不是一段旅程的终点,而是一粒种子。它让我褪去浮躁,在乡土中读懂中国,也让我坚信:青年的脚步丈量家乡热土时,脚下的路会延伸出无限可能。

 

 

尹艺雯

参与返家乡政策宣传实践活动,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且意义非凡的经历。

作为组长,从活动筹备之初,我便深感责任重大。制定执行计划、协调团队分工,每一项任务都不容有失。与社区、商圈管理方沟通宣传场地时,我遭遇了诸多难题,对方的疑虑、时间场地的协调困境,都曾让我焦头烂额,但一次次的沟通、协商,最终换来了合作机会,这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共赢。

活动开展期间,监督各环节推进、处理团队内部矛盾成了我的日常。面对成员间因工作压力产生的分歧,我耐心倾听每个人的想法,站在客观角度分析问题,努力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当看到团队成员从最初的生疏配合,到后来默契协作,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在与社区工作人员、合作方对接的过程中,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面对宣传效果不佳、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复盘反思,及时调整宣传策略。

这次实践,不仅让我为家乡发展出了一份力,更让我在组织协调、沟通交流等方面实现了自我成长。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因我们的宣传,对返乡发展燃起希望,我深知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验,继续在服务家乡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家乡的繁荣贡献更多力量 。

 

 

于婧祺

参与返家乡政策宣传实践活动,于我而言是一次充实又难忘的经历。身为活动的核心成员,我主要负责政策收集、梳理以及宣传物料制作,这些工作不仅提升了我的能力,更让我对家乡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

起初,收集政策资料困难重重。政府网站信息繁杂,不同部门政策分散,筛选整合耗时费力。我不断调整搜索策略,从海量文件中挖掘有效信息。主动联系各部门,虽遭遇多次拒绝,但凭借耐心与诚意,最终获取了关键资料。这个过程锻炼了我的沟通和抗压能力,让我学会在困境中寻找突破。

梳理政策时,复杂的条文和专业术语令人头疼。我逐字逐句研读,向政策专家请教,将政策分类细化,提炼核心要点。为确保内容准确,反复核对信息,不放过任何细节。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严谨细致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制作宣传手册和海报文案时,我力求将晦涩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不断打磨语言,用简洁文字、生动案例和直观图表呈现政策。为了让海报更吸睛,与设计师反复沟通,调整排版和配色。看到宣传物料在社区张贴、发放,居民们驻足阅读,我内心充满成就感。

这次实践让我成长许多。我的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大幅提升,能快速从繁杂信息中提取关键内容;文案写作更加简洁有力,能精准传达核心信息;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锻炼,学会与不同人群合作。更重要的是,我深刻感受到家乡对人才和发展的渴望,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来源:微信公众号公管青团

Copyright © 2019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402234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南京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石湫街道励学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