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中国慈善,以不变应万变
2019-12-10 22:52:02
概要:
公益领军人物、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来我校做专题讲座
11月21日下午,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老师应邀做客南工大浦江学院,在第一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中国慈善,以不变应万变"的专题公益讲座。讲座由公益慈善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谢家琛主持。
“如果你们毕业后找工作有困难,找我,我给你们兜底!”徐永光老师一上台就掷地有声的给现场公管专业的同学们打了一针强心剂!而这个信心的背后是对中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市场的理性分析。徐老师表示,在这样的趋势下,做公益将有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公益创业也要比商业创业的成功率高很多,他鼓励现场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公益的队伍。
作为一个做了30年公益的大咖,徐永光老师引今据典,推己及人,首先剖析了慈善的中国传统,着重解释了“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内涵,并与大家分享了“自他二利”的慈善伦理。随后,永光老师分享了三个捐款人的故事,一是邓小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故事,小平同志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捐款,而没有直接用政府力量来做公益,才成就了希望工程。这也体现了慈善的本质,公益慈善是个人自愿的行为。第二个故事是一位死刑犯给希望工程捐款的故事,他说从这个事例中可见“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位死刑犯的捐赠行为,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尚存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真。第三个故事,永光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一部美国电影《心的方向》,影评讲述了男主人公在遭遇家庭、事业重大变故后心灰意冷,在准备自杀的时候意外收到了曾经捐助过的非洲孤儿给他画的一幅画,然后豁然开朗,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因为他找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他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上有人需要他,他会快乐地、有责任感地活下去。因此,慈善有救赎灵魂的功能。三个捐款人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慈善的本质、慈善的真谛就是真、善、美。
“如何在政商关系中谋突破?”徐永光分析了中国民间公益的生态环境,他认为当下公益的活力在民间,民间公益的结构应是由政府、慈善组织、受益群体、公众与企业、大众、网络传播这五大主体融合于“慈善文化”这一环境中,形成以公益组织为中心,“1+4+∞”的现代慈善生态格局。同时,永光老师结合鲜活实例剖析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信任危机、公众参与度低、项目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等各类现实问题,再次强调了政社要分开,志愿者第三方介入,从而打破慈善资源流向的“利益铁三角”的路径依赖。
徐永光老师一系列创新的观点赢得了现场师生热烈回应,引起了大家对公益慈善概念和运作机制的深入思考。永光老师还通过对“公益向右,商业相左”的解释,分析了公益与商业之间的关联和现代公益的发展方向。徐老师提出,未来公益将在互联网上激起更大的波澜。在多媒体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公益,支持公益。“解放了互联网公益生产力,中国公益的腾飞指日可待!”徐永光老师慷慨激昂的说道。
讲座最后,徐永光老师与同学们展开互动,学生们踊跃提问,徐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公益之路有了新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