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视界
当配捐终于成为公益节的配角
2024-09-13 11:22:16
概要:
“回归公益初心和慈善捐赠的价值原点”
今年是腾讯99公益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以来的烈日骄阳和风风雨雨,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互联网公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资源调配能力和科技对于公益慈善的全面全方位介入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今年我们又见证了一个转折点:公益配捐终于成为配角,慈善组织、志愿者、以慈善为业者乃至社会公众成为主角,他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成为主角,而“互联网公益”也正在逐步向“公益互联网”转变。
配捐规则改变使99脱胎换骨
今年99公益日升级为久久公益节,配捐规则的根本性转变使其“脱胎换骨”。
诚如我们曾经所预期的那样,配捐规则的改变首先将直接导致活动期间整体募捐数额下降,尤其是叠加负面事件的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受到削弱,因此今年的募捐数据看上去不是很美。
但是,令人高兴的是,数据显示,在募捐数额下降的同时,整体参与互动的人数却有所增加。这表明其效果是以数量换质量,尤其是剔除“披着公益募捐外衣”的“个人救助赠与”的效果已经初步呈现。配捐成为了配角,也意味着慈善事业朝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久久公益节期间,朋友圈内一片祥和。首先看到的是,长期关注公益慈善事业并且以自身行动持续参与慈善捐赠的人欢呼雀跃,因为他们在今年活动期间第一次捐赠时意外获得了最高可达299元的专属配捐额度,可以在今年年底之前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将这笔专属配捐捐赠给其所选择的特定慈善组织的特定公益项目。这是对智慧且理性的捐赠者的肯定和褒奖,意味着活动组织方看到了秉承长期主义和价值理性的捐赠者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大意义。
如果说慈善资源也是一个“市场”,各个慈善组织用尽全身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进行竞争时,谁是最好的评判者?当然是众多捐赠者。当捐赠者从受到情感驱使、关系驱使或者行政索捐驱使的行为类型转化为睿智、理性且负责的捐赠者,那么他们将更关注慈善组织的口碑和公信力,公益项目与社会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公益绩效等因素。他们会更加在意自身与特定慈善组织之间的链接和共建。
因此那些治理良善、能够真切回应社会需求、注重社群构建的慈善组织会脱颖而出,也势必让那些为了套取配捐资金、一味发动人群进行运动式募捐竞赛的慈善组织再无用武之地。由此,就能真正实现激发慈善热忱、优化慈善资源配置和构建良善慈善生态的初衷。
无疑,这是配捐者充分运用跟捐方式的效果,即改变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对于捐赠者不加甄别区分的配捐,而是让善款跟着理性而负责的捐赠者走。在这一逻辑中,配捐者充分授信优秀捐赠者,而这些捐赠者也将更加珍视这份信任,将善款投向值得信任的慈善组织,配捐者因信而配,被授信的捐赠者因信而捐。
当配捐成为配角,
什么成为主角?
如果配捐不再是公益节的主角,而是增添节日气氛的一种习惯,甚至今后发展成为风俗。那么,什么将是公益节的主角?
慈善组织理所当然成为了主角。公益节是慈善组织集体亮相的高光时刻,向所有关心相关社会议题的公众倡导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的关切,传递基于公共性的对于人类命运的“远忧”,呼吁着手来解决迫在眉睫的“近患”。这是借着募捐的行为述说对于社会问题的发现和主张,倡导更多民众来关心公益性强的议题。
这也是慈善组织向其众多利益相关者报告的时刻,告诉那些曾经信任支持过本组织的捐赠者、志愿者和受益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慈善组织作出了哪些努力,并且在怎样的程度上解决或者缓解了现实困境,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究竟有什么样的效果,还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陷,有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和机制,以及还需要哪些支持和帮助。
这更是慈善组织审视自身的最佳时刻,从获得的信息反馈中知晓自身存在哪些弊病,从组织治理结构到项目实施能力,甚至社群构建能力等方面获得第一手的批评与建议。
志愿者成为了主角。当大量慈善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以链接其利益相关者时,需要大量志愿者的参与和支持。他们穿上各种颜色的马甲,却怀着开放而真挚的情感去服务公众,他们无偿无私的行动如春雨般地浸润人的心灵,感化着更多公众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中来。
他们可以是特定慈善组织的志愿者,也可以是特定公益行动的志愿者,可以是以自身特长服务他人的专业志愿者,也可以是仅仅付出时间和体力的一般志愿者。他们与社工、慈善从业者一起向社会提供慈善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让人们从中体会到社会服务的非交易性。而志愿服务精神是慈善事业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慈善为业者成为共同主角,无论是作为职业、事业还是志业。以慈善为职业者,将充分体验到专业性的重要,敬业精神在慈善领域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以慈善为事业者,将领略到这份事业所激发的人的潜能,在更加积极的回馈中获得充分的精神愉悦和心灵成长;以慈善为志业者,将慈善事业视为完成自己人生使命的通道,并在全身心的投入中看到触摸无限的可能。
我们的公众(尤其是孩子们)成为主角。他们在公益节中自然而然地懂得自己与他人之间生命的链接,在真实世界中去热情地温暖彼此和帮助彼此,在小小的善举中体验被需要的幸福,同时也勇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慈善已经并将继续融入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中。
而所有上述主体,都在公益节降临时不期而遇,在欢乐的气氛中互相碰撞和激发,体验和享受着因为彼此信任,因而获得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始而朴素的善良和快乐。
互联网公益转向公益互联网
当配捐回归信任的基础逻辑时,我们终于也回到了公益初心与慈善捐赠的价值原点。可以说,这也将是互联网公益转变为公益互联网的开始。
犹记得当年互联网刚刚“触电”公益的时候,我对于互联网逻辑可能导致公益异化的担忧。譬如互联网平台强调用户思维,但在公益慈善领域,这里的用户究竟是捐赠者还是求助者?这将是一个关乎价值判断的问题。
首先,若以提供资源的捐赠者为中心打造平台,便可能出现以牺牲求助人的隐私和尊严去赢得公众(潜在捐赠者)的关注从而套取流量的问题。其次,互联网存在试错和迭代思维,但慈善组织开展公益募捐却不能一错再错,否则会被认为是一个骗捐平台,进而削弱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此外,互联网存在“一家独大”的竞争思维,但是公益慈善领域却注重多元并存的价值观……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在商业领域里面屡试不爽的互联网思维,若照搬到慈善公益领域里,可能就会面临很大的困境,需要考量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公益慈善领域时特殊的伦理、原则和规则。
担忧归担忧,互联网公益却不管不顾地迅猛发展起来,呈现出让世人咋舌的景象,其间喜忧参半。但是,如今看来,经过时间沉淀和各种事件历练的互联网公益正逐渐走向更为理性的方向。
首先,互联网企业逐渐完成了认知上的改变:从将互联网公益仅仅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层面跃升至企业和平台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和核心内容之一。因此,不仅互联网公益平台将秉承公益伦理,而且企业整体都逐渐在寻求自身发展目标的价值和使命。
其次,《慈善法》修订之后,对于网络募捐服务平台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互联网平台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不得有任何将流量变现的行为。事实上,即便法律未做具体规定,这些年来大部分经民政部指定的募捐信息平台也未曾有过凭借平台获得营利性收入的行为。
再者,曾经被奉为圭臬的一些与公益伦理相冲突的互联网思维也正在逐渐得到修正,例如各种支付手段在各平台之间实现互通,以及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实现需要所有互联网平台凝聚共识,等等。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互联网对于公益慈善的影响,早就从仅仅作为支付手段和宣传渠道的阶段,发展到了对于公益慈善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全面影响,业已成为公益慈善的基础设施。而反过来,公益慈善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互联网企业和平台。企业各个业务板块中逐渐嵌入公益慈善因素,企业员工也因为屡次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成为熟练的志愿者。“科技向善”“本善科技”理念的提出,也意味着我们正从互联网公益阶段走向公益互联网时代。
回归信任
99活动期间,募捐数额的下降意味着99配捐再也不是任何慈善组织的“救命稻草”,更不会成为部分机构恣意套捐骗捐的抓手。不少一线机构传递出来的消息也令人振奋:真正踏实做事的一线服务组织,从原先繁复的劝募操作中解脱出来后,反而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包括资金方面和精神上的支持。而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因为法律把更多的责任压实在他们身上,所以在选择与其合作的非公募组织时,显得更为审慎和负责——这或许就是本来该有的样子。
当配捐逐渐隐退成为配角,相互授信和不辜负信任的各方主体成为主角。公益节不仅让公益慈善活动中的各方主体重新体验和建立信任关系,也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铸造更多的社会信任。而这,就是更大的公益。
值班编辑:邱宇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慈善家杂志”,金锦萍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