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寒假“返家乡” |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十六)
2025-02-24 00:00:00
概要: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
化挺膺担当
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心得
冯子烨
在丰华社区开展的电信防诈宣传志愿活动中,我作为青年志愿者与社区老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数字鸿沟的对话。这场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不仅让我触摸到基层反诈工作的真实脉搏,更让我深刻认识到老年群体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困境与需求,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长与感悟。
在活动筹备阶段,我们根据社区提供的长者信息数据库,将宣传对象细分为独居老人、空巢家庭、新迁住户等不同群体。针对老年群体认知特点,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说教模式,将典型案例改编成情景短剧。在社区活动室,当82 岁的李奶奶看到“假孙子要手术费”的剧情时,突然紧紧握住我的手:“上周我差点就中了这样的骗局”。这种沉浸式宣传让防诈知识真正走进老人心里,现场有11位老人主动分享了自己遭遇的诈骗经历。
在重点帮扶的27户家庭中,我们创造了“1+1+1”服务模式:1名志愿者搭配1名社区网格员,每周进行1次深度回访。在独居老人王爷爷家,我们发现他手机里存着12个可疑号码却不知如何举报。通过手把手指导设置来电防火墙,老人终于露出了安心的笑容。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技术赋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情感连接之上,耐心比智能更重要。
活动期间形成的“防诈守护圈”成效显著:我们联合社区民警开设“防诈门诊”,建立“银发安全员”队伍,在菜市场设立反诈宣传角。这些举措使社区诈骗警情同比下降43%,老年群体防诈知识测试平均分从52分提升至 81分。更令人欣喜的是,有8位老人主动成为社区志愿者,用方言土话向邻里传播防诈知识,形成了可持续的传播链条。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防诈宣传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社会关怀的具象化呈现。当我们俯身倾听老人的絮语,耐心解答每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时,技术时代的温度便在这份真诚中自然流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成为智能技术的驾驭者,更要做好人文关怀的传递者,这才是应对数字时代安全挑战的根本之道。
范金晶

在此次居委会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居委会作为连接政府与居民的桥梁,承担着社区管理、服务居民、调解矛盾等多重职责。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不仅对居委会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个人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首先,我认识到居委会工作的细致与繁琐。居委会的工作内容涵盖了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环境卫生到治安管理,从政策宣传到居民服务,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态度。例如,在协助居委会处理居民投诉时,我学会了如何倾听居民的意见,理解他们的需求,并通过沟通协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让我意识到,基层工作不仅仅是执行政策,更需要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实际需求。
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居委会的工作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在实践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密切配合,分工明确,确保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这让我明白,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是高效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团队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服务社区、服务居民。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与理性。居委会的工作常常面临各种突发情况,例如居民之间的矛盾、社区活动的组织等。在这些情况下,我学会了如何快速分析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并在处理过程中保持公正与客观。这让我意识到,基层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这次实践让我更加理解了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为社区的和谐与稳定默默付出,他们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却至关重要。通过这次实践,我更加尊重和敬佩这些基层工作者,也坚定了我未来为社会服务的信念。
总的来说,这次居委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我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基层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我相信,这段实践经历将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决心。

高沛之

近日,我有幸参与了南京市六合区治山街道双墩村关于居民在社区文化活动上满意度的调查活动。此次实践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社区营造的现状,更让我体会到了居民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真实需求和期望。
在调查过程中,我通过与居民的深入交流,收集到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居民们纷纷表示,近年来双墩村在社区文化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各类文艺演出、讲座和体育竞赛等活动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居民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不满和期待。部分居民反映,虽然活动种类繁多,但参与门槛较高,一些老年人或特殊群体难以融入其中。此外,还有居民希望社区能够更多地举办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通过此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社区文化活动在营造和谐社区氛围中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还能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未来,我建议双墩村在保持现有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降低参与门槛,同时注重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社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归属感。
这次实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更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黄凤玉

作为公益慈善管理学院的一名学子,寒假期间,我加入青禾助乡团队,参与了“乡韵社区行—一对双墩村社区营造需求及满意度进行调研”的返家乡实践活动。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乡村社区的发展现状,更在实践中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成长。
在参与这次实践活动前,我对农村社区营造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社区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关键部分,双墩村作为南京市六合区治山街道的重要区域,其社区营造关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我们团队基于前期“农村居民志愿者参与社区营造的路径探索”的经验,开展此次调研,旨在评估前期工作成效,挖掘社区需求,为后续发展提供依据。
实践过程中,我负责“社区营造需求”问卷制作和发放,以及后期数据整理工作。在问卷设计时,为确保能全面、精准地收集村民需求,我查阅大量资料,参考类似调研案例,结合双墩村实际情况,反复修改问卷内容。发放问卷时,我遇到不少挑战。有些村民对调研工作存在疑虑,不愿配合,我只能耐心解释调研目的和意义。记得有位大爷,一开始对我态度冷淡,我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说明调研结果会对村子发展有帮助,最终获得他的信任和支持。
数据整理阶段同样困难重重。面对大量问卷数据,我曾感到无从下手。但在老师指导和团队成员帮助下,我学会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逐步梳理出数据背后的信息。这个过程让我明白,耐心和细心是处理复杂工作的关键。
团队协作是此次实践活动的重要支撑。组长高沛之统筹全局,合理分配任务,让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王雪琳在问卷制作和新闻稿撰写方面表现出色;罗柳负责数据归纳整理和 PPT 制作,为成果展示付出诸多努力;而我负责制定调研预算表,保障活动经费合理使用。我们定期交流讨论,分享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共同攻克难关。在组织村民朕欢会时,大家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场地布置,有人负责节目安排,有人负责与村民沟通,最终活动顺利举办,收集到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农村社区营造面临的挑战。村民参与度不高、项目针对性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制约着社区发展。但同时,我也看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区发展的期待。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能为社区发展提供帮助。
这次返家乡实践活动是我成长路上的重要一课。它让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了实践能力;学会如何与不同人群沟通交流,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参与类似活动,为家乡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黎钰湛

参与此次三下乡活动,奔赴南京市江宁区佘村,对我而言是一段刻骨铭心且意义非凡的旅程,它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认知世界的全新大门,让我收获了无数宝贵的人生感悟。
初入佘村,仿佛踏入了一幅古朴的水墨画。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斑驳的墙壁像是岁月的史书,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雕花的窗棂精致典雅,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先辈们的匠心独运。与当地老人交谈时,我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余村数百年的历史长河。那古老的宗祠,承载着家族的传承与荣耀,每一次祭祀,都是对先辈的缅怀,对家族精神的延续,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与热爱。
在实践活动中,农田整理工作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开始,面对那些陌生的农具,我满心都是无措,繁重的劳作更是让我体力不支,几乎想要放弃。然而,村民们那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和耐心的指导,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给予我坚持下去的力量。我逐渐掌握了技巧,动作也越来越熟练。大家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尽管烈日高悬,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滑落,湿透了衣衫,但当我们看到原本杂乱的农田变得整齐有序,绿意盎然时,心中涌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难以言表。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也明白了团结协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了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我们精心筹备,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解环保知识。起初,村民们的反应并不热烈,这让我有些失落,但我深知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于是,我们转变方式,通过分享一些因环境污染导致严重后果的真实案例,成功吸引了他们的关注。看到村民们开始主动参与到环保行动中,积极询问环保小窍门,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这不仅是环保知识的传播,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的传递。
这次三下乡活动,让我彻底走出了校园的象牙塔,真切地触摸到了乡村的土地,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与发展需求。它不仅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更让我在与村民的相处中,懂得了奉献的快乐和人生的价值。余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张笑脸、每一次交流,都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展望未来,我深知乡村振兴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乡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我期待着未来能再次回到余村,与村民们携手共进,共同见证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乡村、走进乡村,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乡村的美丽与希望得以延续。

来源:微信公众号公管青团